2月26日,全国农技中心召开2021年全国春耕春管墒情网络会商会,来自国家气象局、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及部分省级土肥水技术推广部门的专家参加了会商。
会商认为,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油菜等在田作物生长。冬麦区大部墒情适宜,苗情普遍好于去年同期,应因墒因苗分类管理,抓好春灌夺丰收。东北大部积雪覆盖,江南、华南、西南墒情大部适宜,局地表墒不足。
据气象预测,3—5月份东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偏多1—2成,土壤墒情将持续向好发展。华北、黄淮大部气温、降水与常年相当,有利于冬小麦拔节孕穗,要立足墒情、苗情实际,分类施策,肥水结合,促进高产。西北大部降水较常年偏少20%—50%,气温比常年偏高1—2℃,可能出现旱情,水浇地要以“节”为主,返青至拔节期灌1—2水,孕穗期补灌1次,旱地以“蓄”为主,采取抗旱蓄水保墒措施,及早镇压划锄,保墒提温,促进稳产增产。华南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1—2℃,降水较常年偏少20%—50%,发生季节性干旱的可能性大,要抓好抗旱保墒,提前蓄水备耕。
会议指出,土壤墒情监测是农情之基,是做好农业抗旱减灾、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和推广农田节水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土肥水技术推广部门的主责主业和公益性职能,需要长期坚持和创新推进。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建立土壤墒情监测 “三三二”工作机制。一是加大“三化”技术研究。即以自动化为重点,强化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提高墒情监测及时响应与预测预报能力;以智能化为手段,强化监测成果表达和应用。二是推进“三方协同”,即推广、科研、用户三方协作,部、省、县推广部门三级联动,切实提高效率。三是强化“两个服务”,即对领导宏观决策服务和对农民生产的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墒情监测的支撑作用。
会议要求,各级墒情监测技术人员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工作能力水平,加大工作成效宣传,扩大墒情监测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为加强墒情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3月30日-4月1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安徽省歙县举办全国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培训班,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
中新网3月11日电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全国农技中心11日发布2021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2021年草地贪夜蛾发生区主要集中在...
3月1日,为落实农业农村部《2021年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做好2021年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指导工作,全国农技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
2月26日,全国农技中心召开2021年全国春耕春管墒情网络会商会,来自国家气象局、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及部分省级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