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称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种类很多,属于鞘翅目叩头虫科。常见的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3种。
2. 分布与为害
沟金针虫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南部的淮河、沙河、唐河、白 河与汝河流域和西部山区、丘陵地区的黄黏土、黑黏土与砂壤土的地区。细胸金针虫则在平原地区的低洼易涝或灌区黏土或砂壤土地区发生最多。
上述两种金针虫除为害大、小麦外,还为害玉米、棉花、烟草、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子、种芽、幼苗、块根与块茎。不但造成断行缺株,受害的块根与块茎的虫孔还易引起病菌侵害,发生病变或腐烂,造成产量下降与品质变劣。
3. 形态特征
所有的金针虫均为细长形,体金黄色或褐黄色,故名金针虫。沟金针虫与细胸金针虫,除上述共同特征外,成虫、卵和蛹相互尚有一些区别点。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种类很多,属于鞘翅目叩头虫科。常见的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3种。
2. 分布与为害
沟金针虫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南部的淮河、沙河、唐河、白 河与汝河流域和西部山区、丘陵地区的黄黏土、黑黏土与砂壤土的地区。细胸金针虫则在平原地区的低洼易涝或灌区黏土或砂壤土地区发生最多。
上述两种金针虫除为害大、小麦外,还为害玉米、棉花、烟草、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子、种芽、幼苗、块根与块茎。不但造成断行缺株,受害的块根与块茎的虫孔还易引起病菌侵害,发生病变或腐烂,造成产量下降与品质变劣。
3. 形态特征
所有的金针虫均为细长形,体金黄色或褐黄色,故名金针虫。沟金针虫与细胸金针虫,除上述共同特征外,成虫、卵和蛹相互尚有一些区别点。
4. 生活史及习性
(1) 沟金针虫。沟金针虫需2〜3年完成一代。以大量幼虫 和少量成虫在土中27〜33cm的土层中过冬,越冬成虫在10cm 地温87时开始在土中活动,于3月中、下旬出土,傍晚以重叠式在地表交配,雄虫交配后3〜5天死亡。雌虫交配后于3月下旬到6月上旬产卵。卵产在3〜7cm 土层处,一头雌虫产卵约100粒,雌虫产完卵后不久即死亡。成虫寿命约9个月。卵在10cm地温15〜28的条件下,历期达35〜38天。卵孵化后,幼虫生长发育到10月下旬,钻入30〜40cm的地下越冬,再经过第二年的生长发育到第二年或第三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钻入15〜17cm处作土室化蛹。幼虫历期达一年多或两年多;蛹期为 12〜20天,平均16. 8天。成虫羽化后,当年不再出土,并钻入较深的土中越冬。到第四年4〜6月间岀土,交配产卵后,雄虫 与雌虫先后死亡。每一代历期达2〜3年之久。
沟金针虫成虫不取食。幼虫每年在3月中旬到4月底,当 10cm地温上升到8. 5〜14. 9℃时为害小麦,从返青期到孕穗期是为害高峰期。幼虫主要蛀食茎基节的幼嫩部位,中断上部的营养渠道,使上部茎叶枯萎。幼虫在5月中旬,当气温升高达25℃时便向土壤下层13〜17cm处转移,到6月10cm地温超过25℃以上时,则钻入20cm以下的土层中越夏。9月下旬以后,地温降到15〜20弋时,幼虫又回升到13cm以上的土层中活动,为害秋播大、小麦的幼苗,成为一年中第二次为害高峰期。沟金针虫主要发生在沿河两侧的黏壤土地带,土壤的适宜湿度为15%〜 18%,过干或过湿均不利幼虫化蛹与成虫羽化,当土壤湿度超过 35%或者低于8%时,就下降并停止活动为害。
(2)细胸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生活史,在河南省尚未研究过。据西北农业大学郭士英等在室内饲养观察,雌成虫寿命为 274〜356天,雄虫为207〜341天。成虫绝大部分时间潜伏在土中。
越冬成虫于3月中、下旬开始出土,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为产卵盛期,末期在6月中旬,单雌产卵104粒。卵散产于含水量13%〜19%的土壤里,含水量低于10%则很少产卵或不产卵。4月下旬产的卵,历期为30〜38天;5月上中旬产的卵,历期为26〜32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的卵为13〜25天。幼虫蜕皮9〜10次,共10〜11个龄期,幼虫历期476天左右。预蛹期为3〜11天,蛹期在7 ~8月为11〜12天。9月中上旬为22天。一个世代历期为1〜2年,少数多达3年。
幼虫潜伏于20〜40cm的土壤中越冬。2月中旬平均气温达 3.9℃, 10cm地温4.8℃时,有13.2%的幼虫回升到10cm的土层中,地温7.9〜22. 8℃,是幼虫为害的高峰期。6月中旬到8月下旬,10cm地温达24℃以上,土表干燥高温,绝大部分幼虫 潜入10cm以下。到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10cm地温降到12〜19. 5℃时,80%幼虫又回升到10cm左右的土层中为害刚播种出苗的小麦,是幼虫为害的又一个高峰期。成虫也可为害小麦和其他农作物,尤其咬断麦茎基部取食其汁液,利用这一特性,田间堆草诱杀,有较好的效果。
(1) 沟金针虫。沟金针虫需2〜3年完成一代。以大量幼虫 和少量成虫在土中27〜33cm的土层中过冬,越冬成虫在10cm 地温87时开始在土中活动,于3月中、下旬出土,傍晚以重叠式在地表交配,雄虫交配后3〜5天死亡。雌虫交配后于3月下旬到6月上旬产卵。卵产在3〜7cm 土层处,一头雌虫产卵约100粒,雌虫产完卵后不久即死亡。成虫寿命约9个月。卵在10cm地温15〜28的条件下,历期达35〜38天。卵孵化后,幼虫生长发育到10月下旬,钻入30〜40cm的地下越冬,再经过第二年的生长发育到第二年或第三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钻入15〜17cm处作土室化蛹。幼虫历期达一年多或两年多;蛹期为 12〜20天,平均16. 8天。成虫羽化后,当年不再出土,并钻入较深的土中越冬。到第四年4〜6月间岀土,交配产卵后,雄虫 与雌虫先后死亡。每一代历期达2〜3年之久。
沟金针虫成虫不取食。幼虫每年在3月中旬到4月底,当 10cm地温上升到8. 5〜14. 9℃时为害小麦,从返青期到孕穗期是为害高峰期。幼虫主要蛀食茎基节的幼嫩部位,中断上部的营养渠道,使上部茎叶枯萎。幼虫在5月中旬,当气温升高达25℃时便向土壤下层13〜17cm处转移,到6月10cm地温超过25℃以上时,则钻入20cm以下的土层中越夏。9月下旬以后,地温降到15〜20弋时,幼虫又回升到13cm以上的土层中活动,为害秋播大、小麦的幼苗,成为一年中第二次为害高峰期。沟金针虫主要发生在沿河两侧的黏壤土地带,土壤的适宜湿度为15%〜 18%,过干或过湿均不利幼虫化蛹与成虫羽化,当土壤湿度超过 35%或者低于8%时,就下降并停止活动为害。
(2)细胸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生活史,在河南省尚未研究过。据西北农业大学郭士英等在室内饲养观察,雌成虫寿命为 274〜356天,雄虫为207〜341天。成虫绝大部分时间潜伏在土中。
越冬成虫于3月中、下旬开始出土,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为产卵盛期,末期在6月中旬,单雌产卵104粒。卵散产于含水量13%〜19%的土壤里,含水量低于10%则很少产卵或不产卵。4月下旬产的卵,历期为30〜38天;5月上中旬产的卵,历期为26〜32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的卵为13〜25天。幼虫蜕皮9〜10次,共10〜11个龄期,幼虫历期476天左右。预蛹期为3〜11天,蛹期在7 ~8月为11〜12天。9月中上旬为22天。一个世代历期为1〜2年,少数多达3年。
幼虫潜伏于20〜40cm的土壤中越冬。2月中旬平均气温达 3.9℃, 10cm地温4.8℃时,有13.2%的幼虫回升到10cm的土层中,地温7.9〜22. 8℃,是幼虫为害的高峰期。6月中旬到8月下旬,10cm地温达24℃以上,土表干燥高温,绝大部分幼虫 潜入10cm以下。到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10cm地温降到12〜19. 5℃时,80%幼虫又回升到10cm左右的土层中为害刚播种出苗的小麦,是幼虫为害的又一个高峰期。成虫也可为害小麦和其他农作物,尤其咬断麦茎基部取食其汁液,利用这一特性,田间堆草诱杀,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