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物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cm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担子菌门亡革菌属成员;无性态为茄丝核菌(RMNOCton,asolaniKiihn),无性真菌类丝核菌属成员。
菌丝初为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每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除细胞壁外,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为活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如图)。
菌丝初为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每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除细胞壁外,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为活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如图)。
图 - 瓜亡革菌/茄丝核菌
1.成熟菌丝2.菌核3.担子和担孢子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0〜36°C,适温为28〜32°C。菌核萌发需96%以上的相对湿度,低于85%菌核不能萌发。菌丝在pH2.5〜7.8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5.4〜6.7。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作用,但可促进菌核的形成。条件适宜时,当年新生菌核不需要经休眠期或成熟期即可萌发致病。在地表、地下及水中越冬的菌核成活率均较高。菌核有浮核(浮于水面)和沉核(沉于水中)之分,一般浮核多于沉核,其沉浮主要与浸水时间长短、菌核的内部结构即菌核外层空腔化死细胞的厚度有关,外层死细胞的厚度达到或超过其半径的一半的菌核多为浮核。在一定条件下,浮核和沉核可相互转化。
茄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时可侵染54科210种植物。重要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高粱、粟、黍、豆类、花生、甘蔗和甘薯等。
茄丝核菌种下可以分为不同的菌丝融合群(anastomosisgroup,AG)。茄丝核菌现有12个菌丝融合群,至少有18个菌丝融合亚群。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为茄丝核菌第一菌丝融合群(AG-l)。在AG-1的各菌株间,其致病力也存在差异,可按病菌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划分为三个型,即A、B、C型,A型致病力最强,B型次之,C型最弱。
茄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时可侵染54科210种植物。重要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高粱、粟、黍、豆类、花生、甘蔗和甘薯等。
茄丝核菌种下可以分为不同的菌丝融合群(anastomosisgroup,AG)。茄丝核菌现有12个菌丝融合群,至少有18个菌丝融合亚群。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为茄丝核菌第一菌丝融合群(AG-l)。在AG-1的各菌株间,其致病力也存在差异,可按病菌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划分为三个型,即A、B、C型,A型致病力最强,B型次之,C型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