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riceBakanaedisease)又称徒长病、白秆病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经大力防治,我国20世纪50〜60年代曾基本控制其危害。近年来,病害在全国各稻区均有所回升,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成为水稻生产上一个重要问题。1935年日本学者从水稻恶苗病株中分离出具有调节植物生长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即赤霉素。赤霉素已成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之一。赤霉素的发现大大推进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进程。
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秧田2〜4叶期即表现症状,病苗主要表现为徒长,比健苗高1/3左右,植株细弱,叶片、叶鞘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有些病秧苗在移栽前后不久死去,枯死病苗靠近地表的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粉状物(分生抱子梗及分生弛子)。本田期,病株多在栽后10〜30d左右出现症状,症状与病秧苗相似,分菓少或不分藥,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褐色,茎上有褐色条斑,病茎内有白色蛛丝状菌丝。病株近地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岀倒生的不定根,以后茎秆逐渐腐烂,叶片自上而下干枯,植株多在孕穗期枯死。病株一般不能抽穗或不能完全抽穗或剑叶早出,提前抽穗,穗小而不结实。在垂死或已死病株的叶鞘和茎秆上可产生淡红色或白粉状物,后期可见散生或群生蓝黑色小粒(子囊壳)。
水稻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为褐色,不结实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淡红色霉层。发病轻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有的表面虽无症状表现,但内部却有菌丝潜伏。该病的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和茎节上长倒生根,但也有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的现象。
水稻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为褐色,不结实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淡红色霉层。发病轻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有的表面虽无症状表现,但内部却有菌丝潜伏。该病的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和茎节上长倒生根,但也有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