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佰思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佰思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求实创新、追求卓越、以质求胜、品行天下
全国咨询热线: 156-3715-7963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时间:2023-02-13 10:38:46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又名小绿叶蝉、小绿浮尘子、叶跳虫,俗称尘响虫,属半翅目叶蝉总科叶蝉科。在小绿叶蝉的定名上尚存争议。目前使用的种名E. vitis系安徽农业大学葛钟麟在20世纪60年代收集我国各地小绿叶蝉标本鉴定后定名的,而日本将茶树上的小绿叶蝉定名为E.onukii Matsuda。我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秦道正等(2014)将陕西地区茶树上的小绿叶蝉更名为E. onukii。我国茶树上小绿叶蝉的种名有待进一步鉴定。
       小绿叶蝉在我国各茶区普遍发生,为茶区害虫的优势种。已知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湖南、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一般以夏、秋茶受害较重。成、若虫均刺吸芽梢嫩叶,受害芽叶沿叶缘黄化,叶脉红暗,叶片卷曲,叶质粗老,以致自叶尖叶缘红褐,进而焦枯,芽叶萎缩,生长停滞,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大别山群众形象地称为“糊头”、“坐棵”,贵州亦称“火风”。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多种豆类、蔬菜等作物,以及马唐等杂草。
二、形态特征
       成虫:头至翅端长为3.1〜3.8mm,淡绿至淡黄绿色。头冠中域大多有两个绿色斑点,头前缘有1对绿色圈(假单眼),复眼灰褐色。中胸小盾板有白色条带,横刻平直。前翅淡黄绿色,前缘基部绿色,翅端透明或微烟褐色;第三端室的前、后二端脉基部大多起自一点(个别有一极短共柄),致第三端室呈长三角形。足与体同色,但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绿色。
       卵:新月形,长约0. 8mm,宽约0. 15mm,初为乳白色,渐转淡绿色,孵化前前端透见一对褐色眼点。
       若虫:共5龄。初为乳白色,随虫龄增长,渐变淡黄转绿,三龄时翅芽开始显露,五龄时翅芽伸达第五腹节。
       一龄若虫体长为0.8〜0.98mm,复眼红色,体乳白,头大,复眼突出,触角长,体疏覆细毛,活动较为迟钝。
       二龄若虫体长为0.98〜1.18mm,复眼灰白色,体淡黄色,体节较为分明,活动力较弱。
       三龄若虫体长为1.58〜1.88mm,复眼灰白色,体淡绿色,腹部明显增大,翅芽开始显露,活力加强。
       四龄若虫体长为1.9〜2.0mm,复眼灰白色,体淡绿色,翅芽较为明显,行动比较活跃。
       五龄若虫体长为2.0〜2.2mm,复眼灰白色,体草绿色,翅芽伸达腹部第五节,行动非常活跃。
三、生活习性
       假眼小绿叶蝉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9〜11代,福建11〜12代,广东12〜13代,广西13代,海南多达15代左右。以成虫在茶丛内叶背、冬作豆类、绿肥、杂草或其他植物上越冬。在华南一带越冬现象不明显,甚至冬季也有卵及若虫存在。在长江流域,越冬成虫一般于3月当气温升至10℃以上时,即活动取食并逐渐孕卵繁殖,4月上、中旬第一代若虫盛发。此后每半个月至1个月发生1代,直至11月停止繁殖。由于代数多,且成虫产卵期长(越冬成虫产卵期长达1个月),致世代重叠发生极为严重。
       各虫态历期:卵期在生长季节一般为7〜8d,早春则长达20d;若虫期一般为10d左右,春秋低温季节若虫期长达25d甚至更长;成虫期一般为25〜30d,越冬代成虫期长达150d。
       成虫和若虫均趋嫩为害,多栖于芽梢叶背,且以芽下二、三叶叶背虫口为多。成虫和若虫均喜横行,除幼龄若虫较迟钝外,三龄后活泼,善爬善跳,稍受惊动即跳去或沿茶枝迅速向下潜逃。成虫和若虫均怕湿畏强光,阴雨天气或晨露未干时静伏不动。一天内于晨露干后活动逐渐增强,中午烈日直射,活动暂时减弱并向丛内转移,徒长枝芽叶上虫口较多。若虫蜕下的皮壳即留在叶背。
       成虫飞翔力不强。羽化后一二日内即可交尾产卵。卵散产于芽梢组织内,且以芽下二、三叶节间嫩梢皮层下最多,叶柄次之,主脉及蕾柄中最少。雌成虫产卵量因季节而异:春季最多,平均每雌产卵32粒;秋季次之,平均每雌产卵12粒;夏季因受温度影响,产卵最少,平均每雌产卵9粒。
       成、若虫刺吸芽叶,随刺吸频率的增加,芽梢输导组织受损愈趋严重,为害程度随之相应表现为下列 5个等级。
       0级——未受害期,芽叶生长正常,未受害。
       1级——湿润期,受害芽叶岀现湿润状斑,晴天午间芽叶呈凋萎状,夜间、清晨、雨天能恢复正常。
       2级——红脉期,叶脉、叶缘变暗红,对光观察更明显。
       3级——焦边期,叶脉、叶缘红色转深,并逐渐向叶片中部扩展,叶尖、叶缘逐渐卷曲,形成“焦头”“焦边”,芽叶生长停滞。
       4级——枯焦期,“焦头”“焦边”不断向全叶扩张,至全叶枯焦,甚至脱落,如同火烧。
四、发生规律
       (一)气候条件
       气温、降水量和雨日数是影响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消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假眼小绿叶蝉适宜在旬平均气温17〜28℃,时晴时雨的条件下发生。高温干旱或雨日多、雨量大,均不利其繁殖。一年中常于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及9〜10月形成两次虫口高峰,呈双峰型,为害夏、秋茶,且以前一高峰为最,夏茶受害较重。炎夏和雨季虫口下降。个别年份也可因前一冬季气温低,越冬虫口死亡率较大,春季虫口增长慢,致前一高峰未及形成,已受炎夏制约,待到秋季才累增形成全年仅有的一次高峰,呈单峰型,夏茶避害,秋茶受害较重。
       虫峰的具体形成和出现迟早,根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祁门茶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资料综合分析,有下列几种类型:
       (1)如果1、2月气温偏低,有连续两旬平均气温在0℃;或有1个月月平均气温低于0℃,且持续10d以上,3、4月又多雨;或冬季至早春日均温低于0℃19d以上:则当年虫口发生迟,虫害发展慢,夏季虫口少,呈单峰型。
       (2)如果1、2月只有1旬旬均温低于3℃,则第一峰推迟至6月下旬出现,呈迟双峰型。单峰与迟双峰都属轻发生年份,夏茶仅后期受害。
       (3)如果冬、春气温正常,1、2月旬均温高于3℃,且多在5℃以下,则第一峰于5月下旬出现,呈正常双峰型,为中发生年份。
       (4)如果冬、春气温偏高,1、2月旬均温都高于5℃, 3、4月回暖早,气温上升快,日均温连续10d达10℃的日期早,则第一代若虫出现早,虫口增长快,第一峰于5月中旬即开始出现,为早双峰型;春茶后期即开始受害,夏茶受害更重,为重发年份。夏季当日均温高于28℃,旬均温高于26℃,虫口将开始下降,走向峰谷。温度越高,高温持续期越长,峰谷期越长,虫口数量越低。若遇连续暴雨,天气闷热,虫口继续下降。当旬均温降至26℃以后,虫口又趋回升,逐渐形成第二虫峰。这时7月日均温高于29℃的天数及高于29℃的积温直接关系第二虫峰始期的迟早。
       华南一带受地方性气候影响,第一虫峰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即开始出现。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资料分析,第一高峰期一般持续至7月上、中旬,而后因髙温多雨,台风频繁,虫口较少,及至9 月下旬开始进入第二高峰期,且常持续至11月中、下旬,如雨湿适宜,虫口还会继续增长。据分析,旬均温低于17℃或高于30℃,虫口下降;17〜30℃之间,相对湿度低于70%,温湿系数大于3,虫口上升;若温湿系数小于3,则虫口无明显升降。说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湿度大小成为影响虫口消长的主要因素。
       (二)寄主植物
       背风向阳的茶园,越冬虫口存活较多,春季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较早。冬前存留虫口较多的茶园,由于早春虫口基数较大,也会局部较早发生。芽叶稠密,长势郁闭,留叶较多,杂草丛生,间作豆类,均有利于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祁门茶场资料,杂草多比无杂草的茶园虫口高6倍,留叶采比不留叶采的茶园虫口高50%以上。在云南,一些邻近阔叶林的茶园受害较重。
       在茶树品种之间,一般以萌发较早、芽叶较密、持嫩性较强的品种受害较重。据在安徽对几个品种上的虫口比较,数量依次为:福鼎白茶>黄叶早>皖农92>上梅洲>紫阳槠叶种;在浙江对几个品种的虫口比较,数量依次为:举岩>德清、龙井43、建德和长兴紫笋>蓝天、斑竹园和竹山1号>恩标;对江苏的几个品种进行调查发现,黔方、汝城早芽、蒿绿细芽、迎霜、乌牛早、龙井长叶、9201、白毫早、浙农113、早逢春、日铸茶、福鼎大白抗叶蝉能力较弱,苦蓝大叶、云桂大叶、安吉白茶、锡茶101、云南大叶、锡茶105抗叶蝉能力较强。经分析,虫口多少还与茶叶中多酚类含量及酚氨比值呈负相关。
       (三)天敌
       假眼小绿叶蝉的天敌记载不多,主要有白斑猎蛛[Evarcha albaria (L. Koch)]、螳螂(Mantodea)及缨小蜂(Mymaridae)等;云南发现有圆孢虫疫霉[Erymia radicans(Fres.)]等真菌寄生,雨季常有流行。
五、假眼小绿叶蝉诱导的茶树挥发物
       经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为害后茶树挥发物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释放了许多正常茶树不能释放的化合物,而且挥发物的释放量也明显增加。通过与正常茶树挥发物相比,200头假眼小绿叶蝉持续为害28h后(接虫后第二天中午),茶树挥发物中包括组成型化合物2种,即顺-3-己烯醇和顺-3-己烯基醋酸酯;诱发型化合物1种,即水杨酸甲酯[此时的释放量为(0.06±0.01)㎍/h,而在本试验条件下正常茶树的释放量低于0. 01㎍/h];新形成型化合物29种。这29种新形成型化合物包括:脂肪酸衍生物,如:顺-3-己烯基丁酸酯、顺-3-己烯基己烯酯;单萜类化合物,如罗勒烯、芳樟醇;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如(反)-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法尼烯、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TMTT);含氮类化合物,如苯乙腈和吲哚。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诱导产生的这32种化合物中,罗勒烯、(反)-4,8-二甲基-1,3,7-壬三烯、法尼烯这3种物质的释放量较大,分别为(1.53±0.06)㎍/h、(2.55±0. 08)㎍/h、(3. 50±0. 64)㎍/h。此时,它们在茶树挥发物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8.05%、29. 99%、41.18%。其中,有研究结果表明,罗勒烯、反-2-己烯醛和芳樟醇对叶蝉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
六、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搞好茶园管理,及时分批采茶。每年秋茶停采后,茶园进行全面深翻,把清除出的杂草和有机肥混合埋入沟中,以作基肥。施用的有机肥都是经过沤制的土杂肥、干鸡粪、厩肥等。有条件的茶园还应实行梯面铺草或种植绿肥。通过秋冬季耕除与增施有机肥,使茶园土壤变得疏松,通透性良好,有机质含量增加,保水保肥性提高,既增强了茶树的抗逆能力,也为茶叶优质高产创造了条件。在除草深翻和施基肥后,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全园进行一次修剪,把鸡爪枝、病虫枝等剪除干净,修剪下的枝叶埋入沟中或集中烧毁。清园后,对茶蓬喷洒茚虫威或虫螨腈1〜2次进行封园。这样可有效地破坏假眼小绿叶蝉等病虫害的越冬场所,降低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及时采茶,发现嫩梢上有卵粒应随时去除,可明显降低虫口密度。及时采掉嫩梢可大量清除卵块,并恶化其营养条件及产卵场所。一是要适当嫩采,既有利于提高制茶质量又有利于减少害虫;二是采尽秋梢,减少越冬害虫食料。
       (二)物理防治
       1.加强测报,及时掌握虫情    利用成虫、若虫在早晨露水未干前不甚活动的习性,从4月下旬开始,在整片茶园中每隔5d随机检查100张叶片正反面的成、若虫数,然后计算百叶虫口数。根据防治指标及时用药,夏茶期间百叶有虫5〜9头,秋茶期间百叶有虫10〜13头,应及时喷药。查若虫孵化高峰期,在为害盛期,摘下当季的芽(一芽二、三叶)20个,轻轻剥开嫩梢皮,查看卵粒,以卵粒基数作为依据。一般在成虫产卵高峰后的7d,即若虫孵化高峰期。
       2.利用黄板诱杀    根据假眼小绿叶蝉的趋黄性,在茶园中悬挂诱虫黄板,当该虫跳跃撞击黄板时,黄板上的胶即将其黏住致死,从而达到诱杀的目的。根据试验,每667m2茶园用黄板30〜40张(20cm× 30cm),就能较好地控制该虫为害,黄板顶部悬挂高度与茶树顶梢齐平为宜。
       3.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在山地茶园上对该虫诱杀效果突出,在害虫发生期,每667m2用灯1盏,就能显著降低该虫为害。针对假眼小绿叶蝉只能短距离跳跃这一特点,挂灯的高度以高出茶树顶梢30〜40cm为宜。
       (三)农药防治
       1.植物源农药防治    使用植物源农药必须在害虫若虫低龄期适时施用,要体现早和快。生产上常用的有苦参碱是由苦参的根提取,对害虫具触杀和胃毒作用,以0.6%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合每 667m250〜75mL,安全间隔期7d)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最好在阴天16:00或傍晚喷药,24h内喷施2次防治效果最佳。苦参碱药效较缓慢,应提前3〜5d施用。在低龄若虫盛期用药,可釆用较低浓度,在虫龄偏高时,应以高浓度为好,以保证防治效果。
       2.化学农药防治    试验证明,应用具有触杀性的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如15%茚虫威悬浮剂 2500〜3000倍液(合每667m218mL,安全间隔期14d)、15%虫螨腈悬浮剂2000〜3000倍液(合每 667m228〜40mL,安全间隔期10d)、2.5%高效氯氟氯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合每667m212. 5〜15mL,安全间隔期5d)、10%氯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合每667m215mL,安全间隔期3d)、2.5%溴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合每667m215mL,安全间隔期5d)、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合每667m2 25mL,安全间隔期6〜7d)等,上述农药可任选一种在假眼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前,若虫占80%时使用,可收到较好效果。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5637157963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15637157963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