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佰思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佰思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求实创新、追求卓越、以质求胜、品行天下
全国咨询热线: 156-3715-7963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碧蛾蜡蝉的分布与危害

时间:2023-02-17 09:55:37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多种蜡蝉于20世纪80年代起在多地发生,发生程度中等,仅在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会出现对产量有影响的情况。多种蜡蝉中,以碧蛾蜡蝉发生最为普遍。碧蛾蜡蝉[Geisha distinctissima (Walker);异名:Poeciloptera distinctissima Walker,Flata distinctissima Stal]属半翅目蜡蝉总科蜡蝉科碧蛾蜡蝉属。別名青翅羽衣、橘白蜡虫、碧蜡蝉。
       碧蛾蜡蝉已知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台湾、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澳门;在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寄主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柑橘、刺枣、柿、桑、桃、李、杏、苹果、榅桲、梨、梅、杨梅、葡萄、无花果、茶、油茶、栗、龙眼、乌柏、甘蔗、花生、菊、八仙花、茶花、茶梅、樱花、南天竹、枸骨、桂花、麻叶绣球、女贞、杜鹃、蔷薇、广玉兰、大叶黄杨、素馨、紫檀、枫香、银柳、樟树、栀子、紫穗槐、枫杨、刺槐、海桐、雪柳、喜树、构树、梧桐、泡桐、苍耳、豚草等。
       碧蛾蜡蝉是茶园常见害虫。在国内,碧蛾蜡蝉作为茶树害虫的报道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5年浙江诸暨首次发现为害茶树,1979年已是江西茶园常见害虫,而福建等地已基本明确了其生活习性。但碧蛾蜡蝉在茶园一般发生量较低,仅局部性成灾,个别茶园每米茶丛有虫近60头,目前未见其为害损失率的研究报道。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6〜8mm,翅展为18〜21mm。体翅为黄绿色。顶短,略向前突出,侧缘脊状,带褐色;额长大于宽,具中脊,侧缘脊状带褐色;唇基色稍深;喙短粗,伸达中足基节处;复眼黑褐色,单眼黄色。前胸背板短,前缘中部呈弧形突出达复眼前沿,后缘弧形凹入,有淡褐色纵带2条;中胸背板很长,中域平坦,具互相平行的纵脊3条及淡褐色纵带2条。腹部淡黄褐色,被白粉。前翅宽阔,外缘平直,有1条红色细纹绕过顶角经过外缘伸达后缘爪片末端,翅脉黄色,翅面散布多条横脉。后翅灰白色,翅脉淡黄褐色。足胫节和跗节色略深。
       卵:乳白色,纺锤形,长为1.5mm,一端较尖,一侧略平,有2条纵沟,一侧中后部呈鱼鳍状突起。
       若虫:体长形,扁平,绿色,覆白色蜡絮;复眼灰色;触角和足淡黄色;腹末截形,附1束白绢状长蜡丝。初孵若虫体长约2mm,老熟若虫体长为5〜6mm。
三、生活习性
       碧蛾蜡蝉年发生代数自北向南为1〜2代。浙江、湖南发生1代,福建、江西1〜2代,广西发生2 代。以卵在寄主嫩茎皮层或叶片组织内越冬。发生期则自南向北推迟。在广西,若虫在3〜4月即开始发生,7、8月第二代若虫发生为害,直至11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发生在6、7月,第二代成虫在10月下旬至11月。在福建南部4月上旬若虫开始出现,6月第一代成虫出现,第二代成虫10月出现后产卵在嫩茎内越冬。在江西庐山,越冬卵于4月孵化,第一代成虫于6〜7月出现。在浙江诸暨,5月上旬越冬卵孵化,若虫于6月中旬羽化,至7月中旬全部羽化完毕,7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成虫于8月下旬后逐渐减少,至11月中、下旬绝迹。在河南信阳,越冬卵5月底孵化,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7月中旬成虫始发,下旬盛发,7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8月中旬盛产卵,8月后成虫数量骤减。
       碧蛾蜡蝉趋嫩枝梢刺吸为害,喜潮湿荫蔽,畏阳光,早晨和黄昏多在茶丛蓬面枝梢间活动取食,阳光下即向嫩枝或徒长枝、地蕻枝转移藏匿。成虫善飞,耐饥力差,无趋光性。羽化1个月后开始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茶丛中、下部新梢皮层下,或叶柄、叶背组织内,外面留有黑褐色梭形伤痕;也有的3〜5粒聚产成行。每雌产卵20粒左右。
       若虫共4龄。初孵若虫比较活泼,在茶蓬下阴处嫩叶背面取食活动,一、二龄若虫喜群聚在徒长枝或中、下部嫩枝取食,一处常达10余头到数十头。三、四龄若虫逐渐分散并向茶丛中、上部枝上转移,一枝上三四头固着刺吸,而新芽梢上却很少。若虫每次蜕皮前迁移到叶背,蜕皮后又爬至嫩梢固定取食,并分泌白色絮状物,逐渐将虫体覆盖,外观像一堆棉絮状物。若虫善跳,受惊即弹跳逃逸,常留下白色蜡丝。
       碧蛾蜡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嫩梢、叶片取食为害,使新梢生长迟缓,芽叶质量降低;雌虫产卵时刺伤嫩茎皮层,严重时使嫩梢枯死;若虫分泌蜡丝,严重时枝、茎、叶上布满白色蜡质絮状物,致使树势衰弱。此外,该虫排泄的蜜露还可诱发煤烟病。
四、发生规律
       (一)虫源基数
       林地茶园发生较重,靠近树木的茶园周围蜡蝉发生量远大于地块中心。特别是多寄主形成的混交林能为碧蛾蜡蝉提供充足的新梢,对稳定碧蛾蜡蝉种群起到重要的作用。产卵期间寄主的生长状况和产卵寄主的选择直接影响翌年的发生程度,未木质化的新梢有利于其产卵,但如果产于草本植物如乌蔹莓茎蔓上,经过秋冬后,茎蔓干枯霉烂,影响了卵的发育,可致翌年种群密度骤减。
       (二)茶园栽培条件
       茶园长势关系碧蛾蜡蝉的田间分布与虫口发生。茶丛覆盖郁闭度大,繁茂阴湿,是其发生的最佳条件。一般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用氮肥偏多,春茶前未修剪,少釆多留叶,或留养茶园,均有利于其发生。在一般长势的情况下,虫口呈稀密相间、大小集团分布状态,当虫口密度在每平方米6.3〜49.5头情况下,呈负二项分布或聚集分布。虫情调查宜釆用Z字形10点取样,或对角线15点取样。
五、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首先应清除越冬卵,减少发生基数,宜在秋末、早春结合茶园修剪,剪除并清除越冬卵枝梢;其次应加强茶园管理,中耕除草,疏除徒长枝、地蕻枝等,增进茶丛通风透光,降低阴湿度,恶化碧蛾蜡蝉的栖息活动场所;茶季应分批勤采,恶化其营养条件,抑制虫口发生。
       (二)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应掌握在若虫盛孵、初龄若虫期。一般茶园通常可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合每667m210〜13mL,安全间隔期5d)、2.5%联苯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合每667m212.5〜25mL,安全间隔期6d)、24%虫螨腈悬浮剂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26〜40mL,安全间隔期7d)等。药液中混用含量0.3%〜0.4%的柴油乳剂可显著提高防效。在喷药时,应注意喷药质量,务使茶蓬内中下层叶背喷湿喷匀。如果虫口密度大,应在第一次喷药后7d左右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5637157963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15637157963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