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佰思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佰思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求实创新、追求卓越、以质求胜、品行天下
全国咨询热线: 156-3715-7963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荔枝蝽的形态特征

时间:2023-03-30 08:55:04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又名荔蝽、荔枝蝽象,俗名臭屁虫,属半翅目蝽科。分布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台湾等省份。
       荔枝蝽的寄主主要有荔枝、龙眼、柑橘、芒果、梅、梨、桃、橄榄、香蕉等。其中,荔枝、龙眼是其主要寄主,成、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刺吸为害嫩梢、枝叶、花穗及幼果,被害后嫩梢、枝叶干枯,花穗萎缩,幼果干枯脱落,严重时造成大减产或失收。其分泌的臭液有腐蚀作用,能使花蕊枯死,果皮发黑,严重影响果品质量,并能损伤人的眼睛及皮肤。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30mm,全体黄褐色至棕褐色(初羽化成虫色浅,呈淡绿色),椭圆形。头短,三角形。复眼肾形,棕褐色。单眼圆,红色。触角4节,粗短,深褐色。喙4节,棕褐色,端部黑色。前胸背板前部向下倾斜,中部隆起,后部覆盖小盾片基部。小盾片三角形,端部尖长。前翅膜片脉纹粗。足棕褐色,短。腹面常被白色蜡粉,当年新成虫蜡粉明显,上年越冬后交尾的成虫蜡粉仅留痕迹。臭腺孔周围黑色。雌虫第七腹节后侧角尖锐,第八节分成4片,中片大,侧片小,三角形;第九节分两片,后部分离,呈三角形凹陷,其余为载肛突;雄虫第七腹节两侧角向后伸展,末端不及腹末,第九节前部稍隆起,后缘中央呈弧状弯缺,其侧角呈尖角状。
       卵:圆形,直径2.5〜2.8mm,初产时多为淡绿色或淡黄色,孵化前变为红色。
       若虫:一龄体长约5mm,椭圆形,初孵时红色,渐变深蓝黑色,触角4节,前胸背板甚宽大,两侧朱红色;二龄体长约8mm,长方形,橙红色,外缘灰黑色。中胸背板特別发达,后胸小,缩在第二腹节的中央;三龄体长约11mm,翅芽初见;四龄体长14〜17mm,翅芽明显,伸达第一腹节。五龄体长19〜22mm,翅芽发达,伸达第三腹节,出现1对淡色单眼。
三、生活习性
       在海南荔枝蝽1年发生1代,多以性未成熟的成虫在树冠浓密的树上或其他隐蔽场所聚集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2〜3月上枝梢或花穗活动取食,当日均温度升至20℃以上且持续数天时,即行交尾产卵,产卵期3月中旬至10月上旬,产卵盛期是3〜4月。卵多产于树冠中下部叶片背面,也可产于花穗、树干、枝条上或果树附近。卵单产,聚集成块,每块常具14粒卵,也有12粒或13粒者,排列方式多样,有时可见不同时段产的两卵块叠放一起。每雌平均产5〜10个卵块。初孵若虫有群集性,经12〜24h后分散取食,田间也常见同一龄期或不同龄期的若虫聚集在一起。成、若虫均有假死性,受到惊扰时,即射出臭液或下坠,但不久又可爬回树上。6月当年羽化的新成虫相继出现,上一年羽化的老成虫陆续死亡。新旧成虫可并存一段时间。7、8月后,荔枝园中若虫大部分羽化为成虫。成虫期203〜371d,平均311d。新成虫多见于多新梢的荔枝树上,大量取食以积累脂肪准备越冬。
四、防治技术
       (一)人工防治
       荔枝蝽产卵盛期组织人员采摘卵块,或在荔枝蝽成虫聚集越冬时,人工捕捉、灭杀,以降低虫口密度,该法适用于幼树及小果园。
       (二)化学防治
       根据虫害监测及测报,掌握施药关键期,于越冬成虫卵巢开始发育至成虫产卵前期和卵块初孵期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600〜8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3%高氯·唑磷乳油15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
       (三)生物防治
       释放荔枝蝽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防治,特别适用于对树冠高大、枝叶茂密、喷药难以防治的老龄果园。于3〜4月荔枝蝽产卵期,每隔10d释放平腹小蜂1次,共1〜2次。释放量视树龄大小或荔枝蝽密度而定,一般每次每株300〜500头,如虫口密度大,应先喷敌百虫压低虫口,7〜10d后再放蜂。此外,荔枝蝽卵跳小蜂(Ooencyrtus corbetti Ferriere)及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对荔枝蝽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利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5637157963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15637157963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