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佰思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佰思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求实创新、追求卓越、以质求胜、品行天下
全国咨询热线: 156-3715-7963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椰心叶甲的防治手段

时间:2023-04-26 11:46:40 来源:未知 点击:

一、分布与危害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属鞘翅目铁甲科,又名红胸叶虫、椰子扁金花虫、椰棕扁叶甲、椰子刚毛叶甲。有多个异名,分别为Brontispa castanes Lea、B.froggatti Sharp、B.javana Weise、B.reicherti Uhmann、B.selebensis Gestro、B.simmondsi Maulik、B.longissima var. javana Weise、B.longissima var. selebensis Gestro、Oxycephala longipennis Gestro、O.longissima Gestro。
       椰心叶甲原发生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后分布区逐渐扩大。现分布区为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萨摩亚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新赫布里底群岛、俾斯麦群岛、塔西提岛、关岛、马来西亚、斐济群岛、瓦努阿图、瑙鲁、新加坡、法属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马尔代夫、老挝、柬埔寨、菲律宾、泰国。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韩国也曾有报道。
       椰心叶甲仅为害棕榈科植物最幼嫩的心叶部分,幼虫、成虫均在未展开的心叶内取食表皮薄壁组织,一般沿叶脉平行取食,形成狭长的与叶脉平行的褐色坏死线,为害严重时叶片枯干。一旦寄主心叶抽岀,害虫也随即离去,寻找新的隐蔽场所取食为害。成年树受害后期往往表现部分枯萎和顶冠变褐甚至植株死亡。通常幼树和不健康树更容易受害。棕榈科的一些生理或非生理性病害也造成叶片出现褐色、皱缩症状,但表皮无虫道破裂,也没有虫体排泄物,可以和椰心叶甲为害状加以区别。
       在印度尼西亚的南苏拉威西省,椰子种植的土壤条件不好,人工管理也差,再加上有粉虱的感染,因此,极易受到椰心叶甲的侵害。有时椰心叶甲与粉虱、金龟子和象甲一起为害椰树,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轻者多年不结果。在以后的几年里,椰心叶甲波及爪哇岛,某些地区有10%〜15%的椰树受到感染。在所罗门群岛,由于椰树受椰心叶甲为害,不到10年,损失达6.5万英镑。椰心叶甲1975年发现由印度尼西亚传入我国台湾,1976年统计受害苗约为4000株,而1978年受害植株仅恒春已达4万株以上。
       1977年椰心叶甲发现于昆士兰州的库克敦,之后便传到约克角半岛、印利斯菲尔和凯恩斯。1979年12月发现于北部地区的达尔文,澳大利亚政府釆取种种措施,试图限制和根除,然而,到1981年,该虫已经在当地成功定殖了。
       1961年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西提岛发现椰心叶甲为害,并迅速遍布整个群岛。1981年椰心叶甲在Tubuai岛猖獗为害,1983年在Rurutu岛和Rangiroa岛大暴发,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椰心叶甲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传入美属萨摩亚的图伊拉岛,于1979年由美属萨摩亚传入西萨摩亚的乌波卢岛,当发现该虫时,该虫已扩散至很多地区,将其根除已不可能,其已经开始向萨瓦伊岛扩散,共造成椰子产量损失50%〜70%。
       1999年,马尔代夫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引进棕榈时传入椰心叶甲,2000年以后,对近9000株椰子树进行了药剂防治,并拔除和烧毁了许多椰子苗。几年前,越南引进观赏棕榈时传入椰心叶甲,2001年椰心叶甲感染越南南部所有21个省15万hm2的100多万株椰子树,2003年8月扩散至30多个省约600万株椰子树。在当地用杀虫剂已不能有效控制椰心叶甲的传播。
       在我国,椰心叶甲1975年传入台湾,1991年传入香港,1999年以来,在大陆口岸检验检疫部门被屡次检获。2002年发现该虫在海口市自然界定殖,现已扩散蔓延至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的许多县市。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利用生态位模型对椰心叶甲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椰心叶甲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和华东地区;分析结果还表明,东南亚和南亚也存在广大的适生区,即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柬埔寨等,这将对我国广西、云南两省及西藏南麓局部区域构成威胁。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扁平狭长,具光泽。体长8.1〜10mm,宽1.9〜2.1mm。头部红黑色,前胸背板黄褐色;鞘翅黑色,有时基部1/4红褐色,后部黑色。头顶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块,两侧略平行,宽稍大于长。中纵沟两侧具粗刻点和皱纹,前方具锥形角间突,长稍超过触角柄节的1/2,基部略宽,向端渐尖,不平截;触角粗线状,一至六节红黑色,七至十一节黑色。
       前胸背板略呈方形,长宽相当。前缘向前稍突出,两侧缘中部略内凹,后缘平直。前侧角圆,向外扩展,后侧角具1小齿。刻点不规则,中前部刻点大,两侧较小且与鞘翅刻点大小相当,中后部、前缘中部及前侧角斜向内具无刻点区。
       小盾片略呈三角形,侧圆,下尖。鞘翅基部平,不前弓。翅两侧基部平行,后渐宽,中后部最宽,往端部收窄,末端稍平截。有小盾片行,具2〜4个浅刻点。鞘翅中前部具8列刻点,中后部10列,刻点整齐。刻点相对较疏,大多数刻点小于横间距。行距宽度大于刻点纵间距。翅面平坦,两侧和末梢行距隆起,端部偶数行距呈弱脊,尤以2、4行距为甚,且第二行距达边缘。鞘翅有时全为红黄色(印度尼西亚爪哇),有时后面部分(比例变化较大)甚至整个鞘翅全为蓝黑色(所罗门群岛、印度尼西亚Irian Jaya),鞘翅的颜色因分布地不同而有所不同。
       足粗短。第一至三跗节扁平,向两侧膨大,尤以第三跗节显著,几乎包住第四跗节,第四跗节端部稍突出于第三跗节。2爪约为第四跗节的1/2,不伸出第三跗节之外。胫节端部均有小齿。腹面几近光滑,刻点细小。
       卵:长筒形或椭圆形,褐色,两端宽圆,长1.5mm,宽1.0mm。卵壳表面有蜂窝状突起。成虫通常将卵产于心叶虫道内,1〜3个呈1纵列或两列黏着于叶面,少数超过4个,偶见7个。周围有取食的残渣和排泄物。刚产下的卵黄色,半透明,后颜色逐渐加深,变成棕褐色。
       幼虫:孵化时幼虫从卵的端部或近端部裂缝内钻出,初孵及刚蜕皮时体色为乳白色,慢慢体色变为黄白色。幼虫分5〜7龄,常见5龄,白色至乳白色。各龄幼虫可根据头壳宽、体长明显区分开。一龄幼虫体长1.7mm,头宽0.5mm,头部相对较大,体表的刺较老龄的明显,胸部每节两侧各有1根毛,腹部侧突上有2根毛,尾突的内角有1个大而弯的刺,背腹缘上有5〜6根刚毛。二龄幼虫体长增加到2.7mm,头宽0.6mm,明显大于一龄,腹部侧突比一龄幼虫长,每个侧突上有4根毛,分布在端部的不同点,刚毛比成熟幼虫长。前胸有8根毛,两边各4根;中、后胸共6根毛,每侧3根,2前1后。尾突内角上的刺和一龄幼虫一样,不太明显。发育到五龄老熟幼虫时,体淡黄色,体长可达到7.7mm,头宽可达1.3mm,体扁平,两侧缘近平行。前胸和各腹节两侧各有1对侧突,腹部9节,因八、九节合并,在末端形成1对内弯的尾突,实际可见8节。尾突基部有1对气门开口,末节腹面的肛门有肛门褶。头部触角2节,单眼5个,排成2行,前3后2,位于触角后,上顎具2齿。
       幼虫的龄期可从尾突的长短来区分:一龄平均为0.13mm,二龄0.20mm,三龄0.29mm,四龄0.37mm,五龄0.45mm。
       幼虫与其近缘种的主要区别为:腹侧突几乎相等,腹第八节侧突长小于尾突宽,两尾突外侧在基部大部分近乎平行,凹缘达到尾突气门至端部的一半,尾突凹长宽相差无几,中间处最宽,尾突逐渐尖细并内弯,腹第八侧突比前面的短。
       蛹:与幼虫形态近似,但个体稍粗,浅黄至深黄色,长约10.0mm,宽约2.5mm,头部具1个突起,腹部第二至七节背面具8个小刺突,分别排成两横列,第八腹节刺突仅有2个,靠近基缘。腹末具1对钳状尾突,基部气门开口消失。刚化蛹时,蛹体表面光亮,呈半透明状态。以后蛹体表颜色变深变暗,翅芽变黑。
三、生活习性
       椰心叶甲每年发生3〜4代,在海南1年发生4〜5代,每个世代需要55〜110d,其中卵期3〜5d,幼虫期30〜40d,预蛹期3d,蛹期5〜6d,成虫羽化2〜8周后开始产卵。成虫寿命超过220d,世代重叠现象较明显。幼虫为3〜6龄,随地区不同而异,在西萨摩亚群岛幼虫为4龄。
       椰心叶甲喜食棕榈植物心叶部分。成虫羽化2〜8周后,开始交配产卵,一生交配多次,交配时间以傍晚居多。每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20粒左右,最多达196粒,卵产于心叶的虫道内,通常3〜5粒卵呈1纵列黏附于叶面,周围有取食的残渣和排泄物。在叶片上成虫产卵的位置首选叶基部,其次是叶边沿,最后选择叶中部。极少重复产卵于同一地方,一般选择间隔较远的地方产卵,最少间隔3.3〜4.3cm。
       成虫和幼虫均具有负趋光性、假死性,喜聚集在未展开的心叶基部活动,见光即迅速爬离,寻找隐蔽处。成虫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常在早晚飞行,迁飞最活跃时间是16:00〜19:00,白天多缓慢爬行。由于成虫期较长,因此,成虫的为害远远超过幼虫。通常成虫3〜5d、高龄幼虫7d不取食仍能存活。成虫及幼虫常聚集取食,喜欢为害三至六年生棕榈科植物,取食寄主未展开的心叶表皮薄壁组织,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狭长褐色条斑。心叶展开后呈大型褐色坏死条斑,有的叶片皱缩、卷曲,有的破碎枯萎或仅存叶脉,被害叶表面常有破裂虫道和排泄物。成年树受害后常出现褐色树冠,严重时,整株死亡。幼树和不健康的树易受害。
四、发生规律
       伍筱影等研究了温度对椰心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表明椰心叶甲同一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16℃条件下,椰心叶甲完成1个世代需要193.5d,而在28℃下,完成1个世代发育只需要57.6d,两者相差近4倍,说明温度对椰心叶甲的发育历期及一年的发生代数影响显著。钟义海等对椰心叶甲各虫态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存活状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1.08℃,有效积温为966.22℃,在海南省1年发生的理论代数为4〜5代;温度过高对虫卵的孵化影响极大,超过32℃时,卵不能孵化;16℃低温条件对椰心叶甲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而32℃高温有致死作用;20〜28℃为生长适温。椰心叶甲的各虫态随苗木或其他载体进行远距离传播,成虫可飞行扩散,存活率高。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雌成虫单次可飞行200m左右,雄成虫单次可飞行约100m。从疫区调运棕榈科植物苗木,若未经处理,椰心叶甲的存活率较高。在秋季,釆下大王椰子初展心叶10d后,幼虫、蛹、成虫存活率仍在60%以上。
       海南岛属于热带岛屿季风气候,气候环境条件适宜,为椰心叶甲的入侵、定居与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椰心叶甲的成、幼虫均生活在棕榈科植物幼嫩心叶内,其小环境稳定,这对各个虫态的存活和种群发展有利。由于台风能増大椰心叶甲的飞行距离,所以,台风有助于椰心叶甲的扩散和传播。
       棕榈科植物食叶类害虫种类及数量均较少,椰心叶甲在资源生态位上缺乏有力的竞争对手,易于侵入,而一旦传入,即会占据并充分利用这个资源生态位(心叶),进一步发展种群、定居并扩散。棕榈科植物上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低,群落结构简单。尤其是人工种植的棕榈林生态系统,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物种间难以建立稳定的密切关系。由于新的生态环境中缺乏有效抑制椰心叶甲的天敌,椰心叶甲入侵后极有可能暴发成灾。
       椰心叶甲的天敌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目前应用较为成功的为其中3种,分别为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和绿僵菌(Metarhizium spp.)。被利用的天敌还有垫跗螋[Chelisoches morio(F.)]、椰心叶甲刺角赤眼蜂[Haeckeliania brontispae(Ferriere)、椰心叶甲尖角赤眼蜂[Hispidophila brontispae(Ferriere)]、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凹缘跳甲卵小蜂(Ooencyrtus podontiae Gah.)、相似铺道蚁(Tetramorium simillimum)、爪哇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otidea nana Zhut.)、椰实蠼螋及蚂蚁、树蛙和壁虎等。
五、防治技术
       椰心叶甲目前的防治方法包括:①化学防治,主要采用喷雾、淋灌、注射、埋药等方法;②物理防治,在面积小、疫树少的小疫点,釆取砍伐销毁染虫株,剪除并烧毁带虫心叶的做法;③生物防治,包括利用寄生蜂、病原微生物和生物农药等。
       (一)检疫
       在调运绿化苗木的过程中要严格检查和检疫,发现有虫苗木要及时进行药剂喷洒,不得调运。同时对经过检疫无虫的苗木出具检疫证方可调运。对于来自疫区而检疫未发现椰心叶甲各虫态的,可准予试种一段时间,并加强后续监管监测。试种期间尽量与其他棕榈植物隔离。
       现场检疫主要检查未展开和初展开心叶的叶面和叶背是否有椰心叶甲为害状及成虫和幼虫存在;同时检查装载容器如集装箱、纸箱等箱体有无此虫。进口的成树有的高达7〜8m甚至10m,一般以开顶集装箱装运,查验时应逐株实施检疫。现场未发现成虫和幼虫的,剪取带症叶回室内检查是否有卵。对于发现成虫或幼虫的货柜应立即进行封柜处理,防止椰心叶甲飞散。将截获的可疑成虫、幼虫和蛹带回室内进行鉴定;并在双目解剖镜下仔细检查从现场剪取的心叶是否带卵,一经发现,再做进一步鉴定。
       (二)物理防治
       对面积小、疫树少的小疫点,采取根除措施,将染虫株或染虫区内所有的疫树全部砍伐销毁,并对周围的棕榈科植物施药。由于椰心叶甲只取食未展开和初展的心叶,且产卵和化蛹也均在其折叠的叶内,剪除并烧毁带症心叶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为了使这种措施有效,必须一次性地大面积实施并且要经常性地采取这种措施。3〜6年的椰树可以承受半年失去一片叶子,但更小的椰树却不能,因为这样会影响它们的生长速度。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然而花费太大,并且不能很大程度地影响此虫的种群数量。剪除受害叶后最好结合施用杀虫剂。对国内各地已经引进的棕榈科植物进行深入调查,如发现有椰心叶甲为害,立即销毁。
       (三)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
       不同的椰树品种对椰心叶甲具有不同的抗性。在所罗门群岛的伦内尔岛,有一个叫“Rermell”的品种很少受到椰心叶甲为害。在非洲科特迪瓦和斐济也有椰树品种具有高抗性。在西萨摩亚,测试6个品种中有1个品种对椰心叶甲具有高抗性。
       (四)化学防治
       椰心叶甲暴发初期,作为应急措施,通常采用喷药方式进行防治。目前,国内推荐的常用化学药剂主要有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啶虫脒等。喷雾施药可迅速压低虫口密度,操作较方便。但是因椰心叶甲在棕榈科植物的心叶内为害,药剂很难触及靶标害虫,且在高大棕榈植物上喷雾施药有诸多困难。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喷雾施药往往需要多次间隔施药。这样容易造成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多次污染。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更有效地控制椰心叶甲,科研人员在施药方法上做了相关研究。赵志英等(2003)选用了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传导作用的5种药剂对高秆椰树进行茎干注射和根部埋药防治椰心叶甲试验。理论上讲,茎干注射和根部埋药防治椰心叶甲,操作相对方便,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施药方法。但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传导作用的药剂如甲胺磷、灭多威等效果却较差,原因可能是椰子的输导组织有其特殊性,药液部分被分解或未能较好地被送到心叶。此外,注药后,茎干上的注药孔口有药液渗出也是影响防治效果的原因之一。与椰子树相比,打孔施药法对大王椰上的椰心叶甲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郑常格等,2010),这表明不同的棕榈科植物生理上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农药防治靶标害虫的效果。所以,如何提高达到心叶的有效药量是化学防治的关键。为探寻出最有效的药剂、最适浓度、用量和注孔深度等,应进行深入的探讨。新加坡学者也做过类似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较克百威和阿维菌素无论是注射还是根埋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喷雾法最有效。
       挂药包法防治椰心叶甲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措施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克百威挂药包曾在马来西亚用于防治椰子害虫。目前,在海南挂药包药剂多为椰甲清粉剂(杀虫单和啶虫脒复配剂),含触杀性药剂和内吸性药剂成分(张志祥等,2008)。该粉剂具有渗透性强、内吸性好及持效期长等特点。药剂可以通过降雨淋溶直接触杀害虫或内吸进入心叶,药效缓慢释放,可持续4个月左右。对于植株高大的椰子树,挂包防治法比较适宜。不足之处在于海南10月至翌年3月降雨较少,药剂不能发挥药效,需喷水车淋水来提高药效,增加了防治成本。药剂防治很难做到完全杀灭害虫,药效期过后,残留的椰心叶甲可能再次暴发为害。而且长期使用同种农药防治椰心叶甲有可能造成其抗药性,加大防治难度。
       (五)生物防治
       由于椰心叶甲取食未展开心叶的表皮,钻入叶片中间,化学药剂虽然速效性好,但不好接触到害虫,树木高大时施药又十分困难。化学防治还会带来害虫抗药性、化学药剂残留等问题。当椰心叶甲大发生的时候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要想较好地控制椰心叶甲的为害,必须釆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办法。
       1.椰心叶甲啮小蜂  椰心叶甲啮小蜂,又名椰扁甲啮小蜂,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啮小蜂属,是椰心叶甲蛹的重要内寄生蜂,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现已被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塔希提岛、关岛、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和中国台湾等地区引进应用控制椰心叶甲,取得良好效果。
       椰心叶甲啮小蜂可以寄生椰心叶甲的老熟幼虫和蛹,但以寄生初蛹为主。每个寄主体内产很多卵,幼虫就生活在寄主体内,经20d左右羽化成蜂。每个寄生蛹平均出蜂量超过20头。出蜂量受温度影响,16℃出蜂率只有55%左右,20〜28℃时出蜂率超过93%。另外,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率也受温度影响较大。16℃时的寄生率为41.67%,30℃时的寄生率为70%,20〜28℃时寄生率都在96%以上。
       我国于2004年将椰心叶甲啮小蜂从台湾科技大学引进到海南。在田间对椰心叶甲蛹的寄生率约85%左右,每一代(约20d)能扩散1000m,扩散高度达12m,防治效果较好。
       2.椰甲截脉姬小蜂  椰甲截脉姬小蜂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凹面姬小蜂亚科(=灿姬小蜂亚科)截脉姬小蜂属,原产地在西萨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椰心叶甲的四龄幼虫寄生蜂,与椰心叶甲啮小蜂在防治椰心叶甲的利用上有互补性。Viet(2004)的研究表明,在28℃时,椰甲截脉姬小蜂世代平均历期17.0d,雌蜂寿命3.4d,雄蜂寿命4.1d;自然条件下寄生椰心叶甲二至四龄幼虫,但主要寄生四龄幼虫,强迫条件下可寄生椰心叶甲各龄幼虫及蛹。
       椰甲截脉姬小蜂发育历期较短,28℃左右从产下卵到羽化出蜂一共只需15d左右的时间,16℃下发育则会延长到49.3d。一年发生多代。一头寄主可被多头寄生蜂寄生,寄主出蜂量大。一条被寄生的僵死幼虫最多出蜂量可达140头。其寄生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大,28℃以下,寄生率随温度下降而下降,28℃左右为最适合温度。
       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支持下,越南2003年4月从西萨摩亚引进此蜂,在椰心叶甲为害严重的南部槟知、沿江等4省释放获得成功,到2004年3月建立种群,并扩散至8km外,对椰心叶甲产生良好的控制作用。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于2004年3月将椰甲截脉姬小蜂从越南引进到了海南,椰甲截脉姬小蜂引进以后进行隔离研究,对其生物学特征、风险性评估等进行了研究。至2004年11月初,椰甲截脉姬小蜂已饲养繁殖至第九代,完成了安全性评估实验。2004年9月在海口、三亚、琼海、文昌野外释放椰甲截脉姬小蜂300万头。至2007年3月,释放椰甲截脉姬小蜂达5亿头。大约每平方千米悬挂放蜂器40个,每个放蜂器有即将出蜂的被寄生的椰心叶甲幼虫100头。野外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产生了良好的控制作用,一些椰树上的椰心叶甲高龄幼虫明显减少,椰树的心叶开始恢复生长。研究表明,该蜂在室内对椰心叶甲幼虫的寄生率为70%左右,在田间对椰心叶甲幼虫的寄生率超过40%,田间每一代能扩散约200m,可在高度为10m的椰子树上找到此寄生蜂,防治效果良好。
       3.绿僵菌  绿僵菌是一种广谱性的虫生菌,能寄生5目24科约200种昆虫,致病性强,但是对人、畜和作物无害。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致病可分以下几个步骤:①孢子附着于寄主体表;②孢子在寄主体表萌发;③分泌蛋白酶、几丁质酶等侵入到寄主组织;④侵入到组织后,释放毒素杀死寄主。绿僵菌生长中产生的毒素为环状缩肽类毒素—绿僵菌素(destru×ins),又称为破坏素(destru×ins),对鳞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和鞘翅目等昆虫具有毒杀和拒食作用。绿僵菌是一种控制椰心叶甲比较安全有效的昆虫病原真菌,对椰心叶甲幼虫、蛹和成虫均有较强的活性,通过体表或取食作用进入椰心叶甲体内,并在其体内不断增殖和在种群中传播。通过消耗营养、机械穿透、产生毒素杀死害虫。绿僵菌寄生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和安全性,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无残留,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
       绿僵菌首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图图伊拉岛发现感染椰心叶甲并致死。
       在中国台湾的致病力实验中,当接种浓度为2.15×107个/mL的绿僵菌(MA-1)孢子悬浮液时,椰心叶甲幼虫、蛹和成虫的死亡率均达到100%。即使孢子浓度为2.17×103个/mL时,幼虫死亡率也能达到47%,蛹达到60%。1986年、1987年在台湾的屏东县进行了绿僵菌(MA-1)防治椰心叶甲的试验,施用3次后未发现有活虫。由于绿僵菌MA-1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比较敏感,利用紫外光及化学药剂的诱变处理,得到MA-126,与亲本毒性相同且抗杀菌剂。
       越南国家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在试验用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用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在室内达到极高的死亡率,大田防治已经在越南中部的一些省份展开。
       2004年以来,广东省林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进行了绿僵菌高毒力菌株筛选、生产工艺、剂型及林间使用技术等一系列研究。2005年上半年进行的林间防治试验效果显著,7d后椰心叶甲致死率约为60%,15d后杀虫率达到85%。绿僵菌能够持续控制椰心叶甲种群增长,大面积防治效果显著,病原体通过流行传播,持效和后效明显,但相对化学农药它的作用时间较慢。
       (六)综合治理,分类防治
       将生物、化学、机械等单项技术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可达到综合控制椰心叶甲的目的。对不同场所和不同程度的为害可进行分类防治,城镇、景区以挂药包为主,快速灭杀害虫,消除灾害,保护景观,遏制疫情沿路扩散。农村和椰林成片的区域以放蜂为主,辅以绿僵菌防治,为害严重的应挂药包进行急救处置。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有两种放蜂方法:一是直接释放寄生蜂成虫,这种方法是借鉴我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的放蜂方法,即把刚羽化的寄生蜂接入指形管内,用5%的蜜糖水饲喂后,直接将装有寄生蜂的指形管固定于椰心叶甲寄主的叶鞘处,打开指形管放蜂即可;二是释放被寄生蜂寄生的椰心叶甲幼虫或蛹,这种方法是借鉴越南的放蜂方法,通常要制作专门的放蜂器。释放寄生蜂的数量和次数,需根据椰心叶甲的虫口密度而定,通常需要持续放蜂6个月才会有防治效果。小片疫点和零星分布的椰子树釆取挂包全面防治,力争扑灭或实现较长时间的控制。对槟榔树、苗圃花卉和椰子小树实行喷灌农药防治。
       总之,要较好地控制椰心叶甲发生为害,首先应把好苗木关,严防其通过苗木、盆景等的调运而传入;一旦传入,必须采取应急措施予以根除,严防扩散蔓延。要严密检测来自疫区的棕榈科植物,加强毗邻地区虫情监测与防治工作。目前在已经发现椰心叶甲疫情的地区,要组织力量,多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害虫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既要坚持使用寄生性天敌和病原真菌为主的生物防治,对一些受害严重的重要树种,也可以利用椰心叶甲敏感高效低毒化学药剂控制其局部大发生。目前,对于成片棕榈科林木,利用椰心叶甲啮小蜂、椰甲截脉姬小蜂可基本控制椰心叶甲的为害,对于零散(如行道树、绿化园林、林缘)的棕榈科植物,需要探索有效的新防治方法。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5637157963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15637157963

二维码
线